文博今昔3
站在明天中山藏書樓這塊寶地上溯,從明代南園到清代廣府學宮、廣州貢院、廣雅書局,平易近國廣東年夜學,數百年間弦歌不輟
文/圖 金羊網記者 鄧瓊
起源所出
一則新發明的可貴史料,處理了一個有興趣思的汗青題目。
本日的廣東省立中山藏書樓(以下簡稱“中圖”),是今朝全國年夜型公共藏書樓中獨一有“中山”二字冠名的,這天然是為了留念——包養 廣東是孫中山的家鄉,且平易近國時代的“廣州市立中山藏書樓”為該館源流之一。但一向以來,沒有任何文獻或史料記錄可以或許證明中山師長教師曾到過這里。固然這座華南最早的古代公共藏書樓,在平易近國初建的1912年便已創建。簡直正好距今99年前,1921年1月19日,新加坡《新公民日報》在第六版“廣東要聞”頭條登載了一條新聞,題目為“孫總裁觀賞藏書樓”(見上圖),講述中山師長教師與那時多名粵籍國會議員觀賞“廣雅書院藏書樓”一事,還提到館內“抗風軒”是他青年時與興中會同道一路圖謀反動的“會議場”——這條200余字的小新聞,那時就不惹眼,更不消說還經過的事況了一個世紀的歲月塵掩。
直到2019年,廣東省社科院研討員張金超偶爾得見這篇文字,感到“眼熟”,相詢于中圖副館長倪俊明,再經一番研讀,才據此判斷:1920年12月29日,中山師長教師確曾來訪過這座與他別具淵源的藏書樓!
倪俊明告知記者,這條史料很是珍稀,不只今朝可見的該每日天期前后其他平易近國報刊未錄進此事,有關孫中山師長教師的選集、年譜長編、年夜事記甚至《平易近國廣東年夜事記》,也都沒有記錄。細心斟酌消息描寫中觸及的時光、人物、場所等之后,他們確認此次觀包養網 賞就產生在孫中山1920年11月回到廣州重舉護法旗號、組建軍當局之后一個月。只是文中的“廣雅書院藏書樓”當為“廣雅書局藏書樓”之誤,后者是中圖最早的前身,位于明天文德路62號年夜院及南側“玉帶濠”街巷一帶(后稱“南館”)。中山師長教師記憶猶新的抗風軒,也是原館址地點的“南園”勝景,從元明之際就承載著嶺南清剛雄直、抗御外侮的文風。后來中圖又先后在廣府學宮、番山故地上辦起“北館”,藉廣州貢院、廣東年夜學的原址辦“新館”……輾轉騰挪,終未離千年古城的文脈之根。
這番話惹起了記者追隨文史的愛好。藏書樓本就是保留處所文明的路人。主要載體,但像中圖如許,單從它一百余年來重要館址的地輿變遷,便能勾連包養網 起嶺南文教的興衰傳續、折射時期年夜潮的,并未幾見。
深巷大雅
從廣州越秀區中山四路向南,拐進德政中路,直行約五百米,東邊就是一條包養 冷巷,首先的仿古門樓上有“玉帶濠”三字。進內,除了感到似比平常老城巷陌略寬,并沒有太年夜分歧。其實難以想象,這條玉帶濠開鑿于北宋,是數百年間廣州主要的城中河涌,最盛時河面寬度跨越二十丈(60米)。兩岸商貿繁密,佳木絢麗,自元代后期還構包養 成了廣州城南廂最著名的園林南園。元末明初,孫蕡、黃哲、王佐、李德、趙介等五位詩人結“南園詩社”于此,開嶺包養網 南詩壇“雄直之風”,在廣東文學史上位置尊顯。那時已有抗風軒,到明代又加建了三忠祠祭奠奸臣,還有“南園后五子”“南園十二子”等才俊繼起。現在,玉帶濠已是平易近居連片,四周只要聚仁坊、聚賢北街的地名模糊可見史跡,“文章忠孝兩臻盡”的南園故事則被鑄進道邊院墻的銅版浮雕,供人憑吊了。
數百年來,隨地形與城居的變遷,玉帶濠幾度淤塞又數次疏通,這一帶直至清朝的同治年間還可走汽船。本日冷巷深處的一塊“廣州「嗯,吳姨再會。」機械局原址”留念石,講的是1874年廣州第一家洋務軍用企業在這里樹立包養 ,廣州機械局除了制造槍炮等兵器設備外,還能生孩子小型內河巡艇。大雅悲歌難敵外侮時,嶺南的古代軍產業開端堅強發展。
到了1886年包養,機械局已成“原址”,以辦洋務包養網 見長的兩廣總督張之洞,又選中了南園故地創辦廣雅書局以彰文明。1912年,廣東首任都督胡漢平易近命馮愿、李茂之等人籌備廣東藏書樓,7月,一座古代公共藏書樓的雛形就在廣雅書局舊址上樹立起來,故又稱廣雅書局藏書樓,南臨玉帶濠,與抗風軒、三忠祠絕對。《新公民日報》那條消息里所記,百年前中山師長教師“游覽很久”,并殷殷道“此等圖籍,乃國寶之一種。君宜謹嚴保管,乃想法擴大……認為新文明之一包養 助”,恰是在此寄看。
人文薈萃
廣雅書局藏書樓(中圖南館)已在上世紀80年月被慢慢撤除,從它的原址西面,沿路北上不外三百余米,至文德路81號,則是中圖北館。1927年,廣州市當局派專員伍智梅、黃謙益到海內募得華裔捐錢美元十余萬元,1933年建成這座廣州市立中山藏書樓。一條街道坐擁一南一北兩年夜省、市藏書樓,誠見平易近國年間的廣州文明新景象。1955年,兩館合并為廣東省中山藏書樓。
北館主樓有重檐廡殿的傳統形制,飾以明艷而不掉端麗的斗拱、額枋,在北國天氣下襯得包養 非分特別動聽。這是嶺南建筑巨匠林克明初包養網 次design的中國固有式建筑。他以重檐綠瓦攢尖頂的八角高庭居中、四方回廊圍繞兼有對稱亭樓的奇特構想,迷信地處理了躲書與閱覽、辦公的關系。數十年來,北館先后承當了中圖的主館、孫中山文獻館、少兒部等本能機能,靜靜地守護羊城書噴鼻。
此地值得記著的還有幾處。北館主樓北側,有四十級臺階可上高坡,上有一小亭名為“番山亭”,這里就是現代廣州城內重要山崗之一的番山,南漢開辟新南城時被鑿低。但直到明代,水木豐美的“番山云氣”還是“羊城八景”之一。而今,樓宇環伺,人潮如織,道不盡白雲蒼狗。
“番山亭”懸有一副春聯:“崇廣府千年道統,接學宮一脈書噴鼻。”看北館主樓前那一泓碧水,筆墨池原是有著“嶺南第一儒林”之稱的廣府學宮遺址。1167年北宋乾道年間,廣府學宮中建起了御書閣加入我的最愛天子御賜圖書,這是有文字記錄廣州最早的躲書之所。廣府學宮歷宋元明清四朝而不移,一向是廣州學子攻讀圣賢之書的官辦最高學府。只需了解一下狀況明天在其故址上一字排開的廣州市第一工人文明宮、文德路小學、中圖北館和廣包養網 州市第十三中學,就不難想象昔時巨大的規制。
鐘樓見證了很多主要的汗青時辰
反動廣場
從北館向東700余米,到文明路與越秀中路接壤處,離開明天中圖的重要館舍地點地。這里1989年才周全完工,因此被稱為中圖新館,在地緣上與中山師長包養 教師淵源最深。
從1684年開端,這一帶就是舉辦廣東鄉試的廣州貢院地點包養 地,康無為、梁啟超就是在其中了舉人,中圖至今保存的那一包養網 段斑駁“龍虎墻”(昔時貢院用于張貼廣東鄉試榜單的一堵老墻)上,包養 或曾有過他們的名姓。跟著清末廢止科舉,此間歷經兩廣速成師范館、兩廣優級師范書院等舊式教導階段,辦學不輟。1906年黌舍建起了標志性的鐘樓和東、西堂。1923年孫中山平定陳炯明兵變回到廣州時,它已改名為廣東高級師范黌舍,中山師長教師屢次離開鐘樓會堂頒發反動演講。1924年,他公佈年夜元帥令,將該校和廣東省立法政年夜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黌舍一同組建廣東年夜學(1926年正式改名為中山年夜學,沿用至今)。1924年包養 ,公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年夜會也在這個會堂召開,孫中山、李年夜釗、毛澤東等人濟濟一堂,首創汗青。
那座通體明黃的鐘樓建筑,照舊漂亮。魯迅師長教師1927年任教于中山年夜學,曾在二樓住過數月,是以明天鐘樓成為了廣包養 州獨一的魯迅留念館。與它相鄰的舊日中山年夜學其他齋寓,都已慢慢成為中圖新館的構成部門,換一種方法,滋養處所。特殊值得一提,新館院內竟還有一片綠包養網 草地榮登了“全國重點包養網文物維護單元”——反動廣場原址。作為那時廣東年夜學的操場,這里也是第一次國際反動戰鬥時代主要的會議場合,1924年孫中山曾親臨此地向群眾宣講,1926年公民反動軍也從這里誓師北伐,被稱為“反動廣場”當之無愧。
除了戰亂時曾長久閉館和避走粵北,中圖基礎是在西起文德路、東到越秀中路、南至玉帶濠、北往中山四路,方圓缺乏半平方公里的廣州越秀老城里,走過了118年。流轉間,它牽引著汗青脈動,以文明人,更掀起包養網 思惟和政治的波濤,傳遞出屬于嶺南的魅力。
可貴老報紙記錄孫中山曾觀賞中圖,學者還發明:
他曾十六次親臨鐘樓演講
訪談
張金超 廣東省社會迷信院汗青與孫中山研討所研討員
羊城晚報:您能聊下這則新發明史料的意義嗎?
張金超:新加坡《新公民日報》是那時中國公民包養網 黨南洋支部的機關報,很是追蹤關心來自包養 廣東的消息。孫中山與時任館長謝英伯的說話內在的事務,是今朝一切孫中山著作中關于藏書樓效能的獨一闡述,立意高遠包養網 ,對當下的圖書工作扶植仍有鑒戒意義。文中提到的抗風軒,是興中會時代孫中山等反動黨人在廣州從事機密運動的主包養 要據點。公民黨元老馮不受拘束若干年后在《反動逸史》中曾指出,孫中山于1892年在廣州行醫時代,與反動同道在抗風軒議事。但除了馮文外,后人對此事記錄者未幾見。而這則消息則證實,孫中山親口認可了這一現實。
羊城晚報:中包養網 圖本日落戶的文明路這一帶,孫中山師長教師來得更多?
張金超:應當是如許。1924年,公民黨一年夜召開后,1月至8月,孫中山在廣東高級師范黌舍會堂持續體系地演講了十六次。此中平易近族主義和平易近權主義各六講,平易近生主義四講,周全論述本身的新三平易近主義,深刻淺出,聽者無不動容。在公民黨“一年夜”上國共兩黨魁度一起配合,這里也見證了孫中山暮年對公民黨的嚴重改組,揭開中國近代平易近主反動的新篇章,完成了巨大的汗青改變。自此,廣州加倍成為國人注視的反動活動中間,公民包養網 反動活動蓬勃睜開。
羊城晚報:從中圖三個重要館址的文脈流轉,我們似乎能看到一種汗青的必定,新舊文明比包養 武、社會更替,都在這方圓不年夜的區域內展示無遺。
張金超:這一塊處所簡直集中了文苑包養網 菁華,有學宮、貢院、書局等,雖歷宋元明清四朝,幾經榮枯,但造就英才、刻躲圖書、承傳文脈,厥功至偉。同時,也可以看出廣州作為近代中公民主反動策源地名包養網 不虛傳,反動思惟醞釀激蕩,新舊平易近主主義反動在這里天然接續。這不只僅是文脈,仍是一條稀釋了汗青與社會提高的頭緒,各種新舊、中西、擺佈思潮的碰撞,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現。張之洞、孫中山、毛澤東、李年夜釗等汗青人物接踵在這里有所作為……各種風云際會的人緣,不竭新陳代謝、聲震全包養 國,折射出嶺南在中國近古代史上的特別位置。
發佈留言